软件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融入安全实践,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风险。
一、BSI(Build Security In)系列模型
1.1 BSI的含义
BSI(Build Security In)是指将安全内建到软件过程中,而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游离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之外。
BSI的核心理念:
💡 BSI的关键特征
BSI强调的核心思想:
🏗️ 安全内建(Built-in)
- 安全是软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不是事后添加的附加功能
- 从一开始就考虑安全
🔄 全生命周期
- 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不是某个阶段的独立活动
- 持续的安全保障
🛠️ 工程化方法
- 使用系统化、工程化的方法
- 不是临时性的安全措施
- 可重复、可度量的过程
二、软件安全三大支柱
2.1 软件安全框架
软件安全三大支柱:
Risk Management"] C["软件安全接触点
Touchpoints"] D["安全知识
Knowledge"] A --> B A --> C A --> D B --> B1["识别和评估风险"] B --> B2["制定缓解策略"] B --> B3["持续监控"] C --> C1["代码审核"] C --> C2["架构风险分析"] C --> C3["渗透测试"] C --> C4["安全测试"] D --> D1["安全原则"] D --> D2["最佳实践"] D --> D3["威胁知识"] D --> D4["漏洞模式"] style B fill:#e3f2fd,stroke:#1976d2 style C fill:#e8f5e9,stroke:#388e3d style D fill:#fff3e0,stroke:#f57c00
🚨 常见错误:安全测试不是三大支柱之一
错误说法:软件安全的三根支柱是风险管理、软件安全触点和安全测试
❌ 为什么这是错误的:
- 安全测试只是软件安全接触点的一部分
- 不是独立的支柱
- 它属于软件安全接触点中的具体实践
✅ 正确的三大支柱:
- 应用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 软件安全接触点(Touchpoints)
- 安全知识(Knowledge)
💡 软件安全三大支柱详解
1️⃣ 应用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 识别和评估软件面临的安全风险
- 制定风险缓解策略
- 持续监控和管理风险
- 将安全风险纳入业务决策
2️⃣ 软件安全接触点(Touchpoints)
- 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关键点应用安全实践
- 包括代码审核、架构风险分析、渗透测试等
- 将安全融入开发过程
- 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安全活动
3️⃣ 安全知识(Knowledge)
- 安全原则和最佳实践
- 威胁和攻击模式知识
- 常见漏洞和缺陷模式
- 安全设计模式和反模式
常见混淆概念:
| 概念 | 层级关系 | 说明 |
|---|---|---|
| 代码审核、风险分析、渗透测试 | 具体实践 | 这些都属于软件安全接触点的具体实施方法 |
| 威胁建模 | 具体实践 | 是软件安全接触点在设计阶段的重要活动 |
| 模糊测试 | 具体实践 | 是软件安全接触点在测试阶段的技术手段 |
2.2 三大支柱的关系
三大支柱如何协同工作:
💡 三大支柱的协同作用
安全知识是基础:
- 为风险管理提供威胁和漏洞知识
- 指导安全接触点的实施
- 帮助团队理解安全重要性
应用风险管理是战略:
- 确定安全优先级
- 指导资源分配
- 平衡安全和业务需求
软件安全接触点是战术:
- 将安全融入开发过程
- 在关键点应用安全实践
- 发现和修复安全问题
三、软件安全接触点
3.1 主要接触点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接触点:
关键接触点详解:
| 接触点 | 阶段 | 主要活动 | 目标 |
|---|---|---|---|
| 安全需求分析 | 需求 | 识别安全需求、合规要求 | 明确安全目标 |
| 架构风险分析 | 设计 | 评估架构安全风险 | 安全架构设计 |
| 威胁建模 | 设计 | 识别威胁和攻击面 | 理解安全威胁 |
| 代码审核 | 实现 | 审查代码安全问题 | 发现代码缺陷 |
| 安全测试 | 测试 | 验证安全控制 | 确保安全功能 |
| 渗透测试 | 测试 | 模拟攻击 | 发现漏洞 |
3.2 代码审核
代码审核的类型:
3.3 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的价值:
💡 渗透测试的作用
渗透测试是验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 模拟真实攻击
- 从攻击者角度评估系统
- 发现实际可利用的漏洞
- 验证安全控制有效性
🔍 发现深层问题
- 发现设计和实现缺陷
- 识别配置错误
- 发现业务逻辑漏洞
📊 提供改进建议
- 评估风险严重程度
- 提供修复建议
- 帮助优先级排序
四、应用风险管理
4.1 风险管理流程
应用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
风险处置策略:
| 策略 | 说明 | 适用场景 |
|---|---|---|
| 规避 | 消除风险源 | 风险过高且可避免 |
| 缓解 | 降低风险 | 风险可接受但需控制 |
| 转移 | 转移给第三方 | 可通过保险等转移 |
| 接受 | 接受残余风险 | 风险很低或成本过高 |
4.2 风险评估方法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
├── 定性评估
│ ├── 专家判断
│ ├── 风险矩阵
│ └── 场景分析
├── 定量评估
│ ├── 年度损失期望(ALE)
│ ├── 投资回报率(ROI)
│ └── 成本效益分析
└── 混合方法
├── FAIR(Factor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Risk)
├── OCTAVE(Operationally Critical Threat, Asset, an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 NIST风险管理框架
五、安全知识
5.1 安全原则
核心安全原则:
5.2 常见漏洞类型
OWASP Top 10(2021):
| 排名 | 漏洞类型 | 说明 |
|---|---|---|
| A01 | 失效的访问控制 | 未正确实施访问限制 |
| A02 | 加密机制失效 | 敏感数据未加密或加密不当 |
| A03 | 注入 | SQL注入、命令注入等 |
| A04 | 不安全设计 | 设计阶段的安全缺陷 |
| A05 | 安全配置错误 | 不安全的默认配置 |
| A06 | 易受攻击和过时的组件 | 使用有漏洞的第三方组件 |
| A07 | 身份识别和身份验证失效 | 认证机制缺陷 |
| A08 | 软件和数据完整性失效 | 未验证完整性 |
| A09 | 安全日志和监控失效 | 缺乏有效监控 |
| A10 | 服务器端请求伪造(SSRF) | 服务器被诱导发起请求 |
5.3 安全设计模式
常用安全设计模式:
安全设计模式:
├── 认证和授权
│ ├── 单点登录(SSO)
│ ├──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 └── OAuth 2.0
├── 数据保护
│ ├── 加密存储
│ ├── 传输加密(TLS/SSL)
│ └── 数据脱敏
├── 输入验证
│ ├── 白名单验证
│ ├── 参数化查询
│ └── 输出编码
└── 会话管理
├── 安全会话令牌
├── 会话超时
└── 会话固定防护
六、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
6.1 SSE-CMM概述
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是评估和改进组织安全工程能力的框架。
SSE-CMM的核心理念:
6.2 SSE-CMM的正确理解
🚨 SSE-CMM的错误理解
错误说法:基于SSE-CMM的工程是独立工程,与软件工程、硬件工程、通信工程等分别规划实施
❌ 为什么这是错误的:
SSE-CMM强调安全工程应该集成到其他工程中,而不是独立存在。
正确理解:
- ✅ 安全工程应融入软件工程
- ✅ 安全工程应融入硬件工程
- ✅ 安全工程应融入通信工程
- ✅ 安全工程应融入系统工程
- ❌ 不是独立的、分离的工程
💡 SSE-CMM的核心特性
🤝 组织协作性
- 需要与开发方、产品供应商、集成商、咨询服务商等协作
- 安全工程不是孤立的活动
- 强调跨组织的相互作用
📊 工程规范化
- 通过成熟度模型使安全工程规范化
- 可以度量和评估安全工程能力
- 支持持续改进
- 使安全工程成为确定的、成熟的和可度量的学科
🔗 工程集成性
- 安全工程应该集成到软件工程、硬件工程、通信工程等其他工程中
- 不是独立规划和实施的工程
- 需要与其他工程协同工作
- 强调融合而非分离
🏢 全面覆盖性
- 包括管理、组织和工程活动
- 不仅仅是系统安全的工程活动
- 是全面的能力评估框架
- 覆盖整个组织的安全工程实践
SSE-CMM的关键特征:
| 特征 | 说明 | 重要性 |
|---|---|---|
| 集成性 | 与其他工程集成,不是独立工程 | ⭐⭐⭐⭐⭐ |
| 全面性 | 覆盖管理、组织、工程活动 | ⭐⭐⭐⭐⭐ |
| 协作性 | 与多方组织相互作用 | ⭐⭐⭐⭐ |
| 可度量性 | 确定的、成熟的、可度量的 | ⭐⭐⭐⭐⭐ |
| 持续改进 | 支持能力提升 | ⭐⭐⭐⭐⭐ |
6.3 SSE-CMM的成熟度级别
5个成熟度级别:
执行非正式"] C["Level 2
计划和跟踪"] D["Level 3
定义良好"] E["Level 4
定量控制"] F["Level 5
持续改进"] A --> B B --> C C --> D D --> E E --> F B --> B1["基本实践"] C --> C1["项目管理"] D --> D1["标准化"] E --> E1["量化管理"] F --> F1["优化"] style B fill:#ffcdd2,stroke:#b71c1c style C fill:#ffccbc,stroke:#d84315 style D fill:#fff3e0,stroke:#f57c00 style E fill:#c8e6c9,stroke:#2e7d32 style F fill:#e3f2fd,stroke:#1976d2
各级别特征:
| 级别 | 名称 | 特征 | 关键实践 |
|---|---|---|---|
| 1 | 执行非正式 | 临时的、混乱的 | 基本安全实践 |
| 2 | 计划和跟踪 | 项目级管理 | 项目计划、跟踪 |
| 3 | 定义良好 | 组织级标准化 | 标准过程、培训 |
| 4 | 定量控制 | 量化管理 | 度量、统计控制 |
| 5 | 持续改进 | 优化 | 缺陷预防、技术创新 |
6.4 SSE-CMM的过程域
22个过程域分类:
SSE-CMM过程域:
├── 工程过程域(11个)
│ ├── 管理安全控制
│ ├── 评估影响
│ ├── 评估安全风险
│ ├── 评估威胁
│ ├── 评估脆弱性
│ ├── 建立保证论据
│ ├── 协调安全
│ ├── 监控安全态势
│ ├── 提供安全输入
│ ├── 规定安全需求
│ └── 验证和确认安全
├── 项目过程域(6个)
│ ├── 确保质量
│ ├── 管理配置
│ ├── 管理项目风险
│ ├── 监控和控制技术工作
│ ├── 计划技术工作
│ └── 定义系统工程过程
└── 组织过程域(5个)
├── 改进组织系统工程过程
├── 管理产品线演进
├── 管理系统工程支持环境
├── 提供持续技能和知识
└── 协调与供应商
6.5 SSE-CMM与其他模型的关系
模型对比:
| 模型 | 关注点 | 范围 | 关系 |
|---|---|---|---|
| SSE-CMM | 安全工程能力 | 组织安全工程 | 专注安全 |
| CMM/CMMI | 软件/系统工程能力 | 组织工程能力 | 通用框架 |
| ISO 27001 | 信息安全管理 |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管理体系 |
| SDL | 安全开发 |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 开发实践 |
SSE-CMM的价值:
- 📊 评估组织安全工程能力
- 🎯 识别改进机会
- 📈 指导能力提升
- ✅ 验证改进效果
- 🏆 获得客户信任
七、软件安全实践总结
7.1 安全实践框架
软件安全实践的关键领域:
软件安全实践框架:
├── 人员层面
│ ├── 安全意识培训
│ ├── 安全技能培训
│ └── 安全文化建设
├── 过程层面
│ ├── 安全需求分析
│ ├── 威胁建模
│ ├── 安全设计审查
│ ├── 安全编码
│ ├── 代码审查
│ └── 安全测试
├── 技术层面
│ ├── 安全编码准则
│ ├── 安全开发工具
│ ├── 静态代码分析
│ ├── 动态安全测试
│ └── 渗透测试
└── 管理层面
├── 安全策略制定
├── 安全度量
├── 安全审计
└── 持续改进
💡 安全实践要点
有效的安全措施:
✅ 安全意识培训
- 提高开发人员安全意识
- 了解常见安全漏洞
- 学习安全编码实践
✅ 安全编码准则
- 建立安全编码标准
- 防止常见安全漏洞
- 统一安全实践
✅ 安全测试环节
- 在发布前发现漏洞
- 验证安全控制
- 持续改进
八、总结
软件安全的核心要点:
- BSI模型:将安全内建到软件过程中,使用工程化方法
- 三大支柱:应用风险管理、软件安全接触点和安全知识
- 接触点:在开发生命周期关键点应用安全实践
- 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安全风险
- 安全知识:掌握安全原则、漏洞模式和最佳实践
- SDL:将安全融入整个开发生命周期
🎯 关键要点
- BSI强调将安全内建到软件过程中,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 提出的软件安全三大支柱:应用风险管理、软件安全接触点和安全知识
- 安全测试是软件安全接触点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支柱
- 软件安全接触点包括代码审核、架构风险分析、渗透测试等
- 应用风险管理是战略层面的安全管理
- 安全知识是软件安全的基础
- 安全应该融入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
💡 实践建议
- 建立安全开发生命周期(SDL)
-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
- 在设计阶段进行威胁建模
- 实施代码审核和安全测试
- 建立漏洞响应机制
- 持续监控和改进安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