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P学习指南: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

  1. 四、网络接口层攻击
  2. 五、防火墙技术
  3. 六、入侵检测系统(IDS)
  4. 七、防火墙端口配置模式

本指南涵盖CISP认证中的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包括防火墙功能、IDS系统、防火墙工作模式和IIS访问控制等关键知识点。

四、网络接口层攻击

4.1 网络接口层概述

🌐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也称为数据链路层)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在物理网络上传输数据帧。

主要功能:

  • MAC地址寻址
  • 帧封装和解封装
  • 错误检测
  • 介质访问控制

4.2 网络接口层攻击类型

💡 数据链路层攻击识别

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可能存在的安全攻击包括:ARP欺骗、MAC flooding、嗅探等。

为什么这些是数据链路层攻击:

  • 都针对第2层协议
  • 利用MAC地址或ARP协议
  • 在局域网内发生
  • 不涉及IP层或更高层

攻击类型分层:

graph TB A["网络攻击分类"] B["数据链路层
Layer 2"] C["网络层
Layer 3"] D["传输层
Layer 4"] A --> B A --> C A --> D B --> B1["✅ ARP欺骗"] B --> B2["✅ MAC Flooding"] B --> B3["✅ 嗅探"] C --> C1["❌ IP源地址欺骗"] C --> C2["❌ 死亡之Ping"] C --> C3["❌ 分片攻击"] D --> D1["❌ SYN Flood"] D --> D2["❌ 端口扫描"] style B fill:#c8e6c9,stroke:#2e7d32 style C fill:#fff3e0,stroke:#f57c00 style D fill:#e3f2fd,stroke:#1976d2

4.3 数据链路层攻击详解

ARP欺骗(ARP Spoofing):

ARP欺骗攻击:
├── 攻击层次:数据链路层(第2层)
├── 攻击原理:
│   ├── 发送伪造的ARP响应
│   ├── 污染ARP缓存表
│   ├── 将IP地址映射到错误的MAC地址
│   └── 截获或篡改网络流量
├── 影响范围:局域网内
└── 防护措施:
    ├── 静态ARP绑定
    ├── 动态ARP检测(DAI)
    └── ARP防火墙

MAC Flooding:

MAC Flooding攻击:
├── 攻击层次:数据链路层(第2层)
├── 攻击原理:
│   ├── 向交换机发送大量伪造MAC地址的帧
│   ├── 填满交换机的MAC地址表
│   ├── 交换机进入Hub模式
│   └── 广播所有流量
├── 影响:
│   ├── 网络性能下降
│   ├── 流量可被嗅探
│   └── 交换机功能失效
└── 防护措施:
    ├── 端口安全(Port Security)
    ├── 限制MAC地址数量
    └── MAC地址学习限制

嗅探(Sniffing):

网络嗅探:
├── 攻击层次:数据链路层(第2层)
├── 攻击原理:
│   ├── 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
│   ├── 捕获网络上的所有数据包
│   ├── 分析明文传输的数据
│   └── 窃取敏感信息
├── 工具:
│   ├── Wireshark
│   ├── tcpdump
│   └── Ettercap
└── 防护措施:
    ├── 使用加密协议(HTTPS、SSH)
    ├── 交换机端口隔离
    ├── VLAN隔离
    └── 检测混杂模式网卡

4.4 攻击分层对比

选项分析:

选项 攻击类型 所属层次 是否为数据链路层攻击
A ARP欺骗、分片攻击、SYN Flood 混合 ❌ 否(包含其他层攻击)
B ARP欺骗、MAC Flooding、嗅探 数据链路层 ✅ 是(全部为第2层)
C 死亡之Ping、MAC Flooding、嗅探 混合 ❌ 否(包含网络层攻击)
D IP源地址欺骗、ARP欺骗、嗅探 混合 ❌ 否(包含网络层攻击)

详细说明:

⚠️ 非数据链路层攻击

以下攻击不属于数据链路层:

分片攻击(Fragmentation Attack)

  • 层次:网络层(第3层)
  • 原理:利用IP分片机制
  • 示例:Teardrop攻击

SYN Flood

  • 层次:传输层(第4层)
  • 原理:利用TCP三次握手
  • 目标:耗尽连接资源

死亡之Ping(Ping of Death)

  • 层次:网络层(第3层)
  • 原理:发送超大ICMP包
  • 影响:缓冲区溢出

IP源地址欺骗

  • 层次:网络层(第3层)
  • 原理:伪造IP源地址
  • 目的:隐藏攻击来源

五、防火墙技术

5.1 防火墙主要功能

🔥 防火墙核心功能

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是访问控制,通过控制网络流量的进出来保护网络安全。

核心功能:

  • 访问控制(主要功能)
  • 内容控制(部分防火墙支持)
  • 数据加密(不是主要功能)
  • 查杀病毒(不是防火墙功能)

防火墙功能详解:

功能 是否为主要功能 说明
访问控制 ✅ 是 控制网络流量进出,基于规则允许或拒绝
内容控制 部分支持 应用层防火墙可以检查内容
数据加密 ❌ 否 加密是VPN等设备的功能
查杀病毒 ❌ 否 病毒查杀是防病毒软件的功能

访问控制机制:

防火墙访问控制:
├── 基于规则的过滤
│   ├── IP地址过滤
│   ├── 端口号过滤
│   ├── 协议类型过滤
│   └── 应用层过滤
├── 访问策略
│   ├── 默认拒绝(白名单)
│   ├── 默认允许(黑名单)
│   └── 混合策略
├── 控制方向
│   ├── 入站流量控制
│   ├── 出站流量控制
│   └── 双向控制
└── 控制粒度
    ├── 网络级别
    ├── 主机级别
    └── 应用级别

5.2 简单包过滤防火墙

📦 包过滤防火墙

简单包过滤防火墙主要工作在网络层/传输层(第3层/第4层)。

工作原理:

  • 检查IP包头信息
  • 检查TCP/UDP端口信息
  • 基于规则允许或拒绝
  • 无状态检查

5.3 应用层防火墙特点

🌐 应用层防火墙

应用层防火墙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七层(应用层),能够深度检查应用协议内容。

主要特点:

  • ✅ 更有效地阻止应用层攻击
  • ✅ 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七层
  • ✅ 比较容易进行审计
  • ❌ 速度较慢且对用户不透明

应用层防火墙特点详解:

特点 说明 是否为应用层防火墙特点
更有效阻止应用层攻击 深度检查应用协议,识别恶意载荷 ✅ 是
工作在第七层 OSI应用层,理解应用协议 ✅ 是
速度快且对用户透明 深度检查导致性能开销大 ❌ 否(速度慢)
容易进行审计 记录详细的应用层信息 ✅ 是

为什么速度慢且对用户不透明:

应用层防火墙的性能特点:
├── 速度较慢
│   ├── 需要解析应用层协议
│   ├── 深度包检查(DPI)
│   ├── 内容过滤和分析
│   └── CPU和内存消耗大
├── 对用户不透明
│   ├── 可能需要客户端配置
│   ├── 代理模式需要修改连接
│   ├── 可能中断某些应用
│   └── 用户可感知延迟
└── 对比包过滤防火墙
    ├── 包过滤:速度快、透明
    └── 应用层:功能强、可见

应用层防火墙工作示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 as 客户端 participant AF as 应用层防火墙 participant S as 服务器 C->>AF: HTTP请求 AF->>AF: 解析HTTP协议 AF->>AF: 检查URL路径 AF->>AF: 检查请求头 AF->>AF: 扫描请求体 AF->>AF: 检测SQL注入 AF->>AF: 检测XSS攻击 alt 请求合法 AF->>S: 转发请求 S->>AF: 响应 AF->>AF: 检查响应内容 AF->>C: 转发响应 else 检测到攻击 AF->>C: 拒绝请求 Note over C,AF: 记录审计日志 end

5.4 防火墙类型对比

按工作层次分类:

graph TB A["防火墙类型"] B["包过滤防火墙
Packet Filtering"] C["状态检测防火墙
Stateful Inspection"] D["应用层防火墙
Application Layer"] E["下一代防火墙
NGFW"] A --> B A --> C A --> D A --> E B --> B1["网络层/传输层
Layer 3/4"] C --> C1["网络层/传输层
Layer 3/4
+状态表"] D --> D1["应用层
Layer 7"] E --> E1["全层次
Layer 3-7
+威胁情报"] style B fill:#e3f2fd,stroke:#1976d2 style C fill:#e8f5e9,stroke:#388e3d style D fill:#fff3e0,stroke:#f57c00 style E fill:#f3e5f5,stroke:#7b1fa2

防火墙类型详细对比:

防火墙类型 工作层次 检查内容 优点 缺点
包过滤 网络层/传输层 IP地址、端口 速度快、简单 无状态、易绕过
状态检测 网络层/传输层 IP、端口、连接状态 有状态、更安全 资源消耗较大
应用层 应用层 应用协议内容 深度检查 性能开销大
下一代 全层次 全面检查+威胁情报 功能强大 成本高、复杂

5.5 包过滤防火墙工作原理

包过滤规则示例:

包过滤规则(ACL):
规则1: 允许 源IP=192.168.1.0/24 目标IP=任意 目标端口=80 协议=TCP
规则2: 允许 源IP=192.168.1.0/24 目标IP=任意 目标端口=443 协议=TCP
规则3: 拒绝 源IP=任意 目标IP=192.168.1.100 目标端口=22 协议=TCP
规则4: 允许 源IP=任意 目标IP=任意 协议=ICMP
规则5: 拒绝 源IP=任意 目标IP=任意 所有

检查的包头字段:

包过滤防火墙检查的字段:
├── 网络层(IP头)
│   ├── 源IP地址
│   ├── 目标IP地址
│   ├── 协议类型(TCP/UDP/ICMP)
│   └── IP选项
└── 传输层(TCP/UDP头)
    ├── 源端口号
    ├── 目标端口号
    ├── TCP标志位(SYN、ACK等)
    └── 序列号

5.6 包过滤防火墙的局限性

局限性:

⚠️ 包过滤防火墙的不足

无状态检查:

  • 不跟踪连接状态
  • 每个包独立检查
  • 容易被绕过

无法检测应用层攻击:

  • 不检查数据内容
  • 无法识别恶意载荷
  • 对应用层攻击无效

规则管理复杂:

  • 规则数量多时难以管理
  • 规则冲突难以发现
  • 性能随规则数量下降

六、入侵检测系统(IDS)

6.1 IDS概述

🔍 入侵检测系统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监控网络或系统活动以检测恶意行为或违反安全策略的系统。

核心功能:

  • 监控和分析网络流量
  • 检测已知攻击模式
  • 识别异常行为
  • 生成安全告警

6.2 IDS主要功能

💡 IDS功能识别

IDS的主要功能包括:

  • ✅ 监控和分析用户和系统活动
  • ✅ 统计分析异常活动模式
  • ✅ 识别活动模式以反映已知攻击
  • ❌ 对被破坏的数据进行修复(不是IDS功能)

为什么不包括数据修复:

  • IDS是检测系统,不是恢复系统
  • 只负责发现和报告问题
  • 不主动修改或修复数据
  • 数据修复是备份恢复系统的职责

IDS功能详解:

功能 是否为IDS功能 说明
监控和分析用户和系统活动 ✅ 是 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
统计分析异常活动模式 ✅ 是 基于行为分析检测异常
识别活动模式以反映已知攻击 ✅ 是 基于特征匹配检测已知攻击
对被破坏的数据进行修复 ❌ 否 这是备份恢复系统的功能

IDS功能架构:

IDS主要功能:
├── 数据收集
│   ├── 网络流量捕获
│   ├── 系统日志收集
│   ├── 应用日志收集
│   └── 主机行为监控
├── 分析检测
│   ├── 特征匹配(基于签名)
│   │   ├── 已知攻击模式库
│   │   ├── 病毒特征库
│   │   └── 漏洞利用特征
│   ├── 异常检测(基于行为)
│   │   ├── 统计分析
│   │   ├── 机器学习
│   │   └── 基线偏离检测
│   └── 协议分析
│       ├── 协议异常检测
│       └── 协议违规检测
├── 响应处理
│   ├── 生成告警
│   ├── 记录日志
│   ├── 通知管理员
│   └── 触发自动响应(可选)
└── 报告审计
    ├── 安全事件报告
    ├── 趋势分析
    ├── 合规审计
    └── 取证支持

6.3 IDS检测方法

基于特征的检测(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 特征检测

工作原理:

  • 维护已知攻击特征库
  • 将网络流量与特征库匹配
  • 发现匹配时触发告警

优点:

  • 准确率高(低误报)
  • 检测速度快
  • 易于理解和管理

缺点:

  • 无法检测未知攻击
  • 需要频繁更新特征库
  • 可能被变种攻击绕过

基于异常的检测(Anomaly-Based Detection):

📊 异常检测

工作原理:

  • 建立正常行为基线
  • 统计分析当前行为
  • 检测偏离基线的异常

优点:

  • 可以检测未知攻击
  • 适应性强
  • 发现新型威胁

缺点:

  • 误报率较高
  • 需要训练期
  • 配置复杂

检测方法对比:

graph TB A["IDS检测方法"] B["基于特征
Signature-Based"] C["基于异常
Anomaly-Based"] D["混合检测
Hybrid"] A --> B A --> C A --> D B --> B1["已知攻击模式匹配"] B --> B2["低误报率"] B --> B3["无法检测零日攻击"] C --> C1["统计分析"] C --> C2["可检测未知攻击"] C --> C3["误报率较高"] D --> D1["结合两种方法"] D --> D2["平衡准确性和覆盖面"] style B fill:#e3f2fd,stroke:#1976d2 style C fill:#fff3e0,stroke:#f57c00 style D fill:#e8f5e9,stroke:#388e3d

6.4 IDS类型

按部署位置分类:

IDS类型 部署位置 监控对象 优点 缺点
NIDS(网络IDS) 网络关键节点 网络流量 覆盖面广 加密流量无法检测
HIDS(主机IDS) 单个主机 主机活动 检测细粒度高 消耗主机资源
混合IDS 网络+主机 全面监控 检测能力强 部署复杂

NIDS vs HIDS:

NIDS(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 部署位置
│   ├── 网络边界
│   ├── 核心交换机
│   └── 关键网段
├── 监控内容
│   ├── 网络数据包
│   ├── 流量模式
│   └── 协议异常
├── 优点
│   ├── 监控整个网段
│   ├── 对主机无影响
│   └── 集中管理
└── 缺点
    ├── 无法检测加密流量
    ├── 高速网络性能瓶颈
    └── 无法检测主机内部攻击

HIDS(主机入侵检测系统):
├── 部署位置
│   └── 每台被保护主机
├── 监控内容
│   ├── 系统调用
│   ├── 文件完整性
│   ├── 日志文件
│   └── 进程活动
├── 优点
│   ├── 检测主机内部攻击
│   ├── 可检测加密流量
│   └── 上下文信息丰富
└── 缺点
    ├── 消耗主机资源
    ├── 管理分散
    └── 覆盖面有限

6.5 IDS与防火墙的区别

IDS vs 防火墙对比:

特性 IDS 防火墙
主要功能 检测和报告 访问控制
工作模式 被动监控 主动阻断
部署方式 旁路部署 串联部署
对流量影响 不影响 必须经过
检测能力 深度分析 基本过滤
响应方式 告警通知 直接阻断
性能影响 较小 可能成为瓶颈

IDS与IPS的区别:

🔄 IDS vs IPS

IDS(入侵检测系统):

  • 被动监控
  • 检测后报告
  • 不阻断流量

IPS(入侵防御系统):

  • 主动防御
  • 检测后阻断
  • 串联部署
  • IDS + 主动响应能力
graph LR A["网络流量"] --> B["IDS
(旁路)"] A --> C["正常转发"] B -."告警".-> D["管理员"] E["网络流量"] --> F["IPS
(串联)"] F -->|"合法流量"| G["转发"] F -->|"恶意流量"| H["阻断"] F -."告警".-> I["管理员"] style B fill:#e3f2fd,stroke:#1976d2 style F fill:#ffebee,stroke:#c62828

6.6 IDS的局限性

IDS不能做什么:

⚠️ IDS的局限

不修复数据:

  • IDS只检测不修复
  • 数据恢复需要备份系统
  • 不改变系统状态

不阻止攻击:

  • 传统IDS是被动系统
  • 只能报告不能阻断
  • 需要人工或其他系统响应

不能检测所有攻击:

  • 加密流量难以检测
  • 未知攻击可能漏检
  • 需要持续更新
IDS局限性:
├── 检测局限
│   ├── 加密流量无法检测(NIDS)
│   ├── 零日攻击难以发现(基于特征)
│   ├── 误报和漏报
│   └── 高速网络性能瓶颈
├── 响应局限
│   ├── 不主动阻断攻击
│   ├── 不修复被破坏的数据
│   ├── 依赖人工响应
│   └── 响应延迟
├── 管理局限
│   ├── 需要专业人员
│   ├── 告警量大难以处理
│   ├── 规则维护复杂
│   └── 误报需要调优
└── 技术局限
    ├── 无法防止内部威胁
    ├── 不能替代其他安全措施
    ├── 需要与其他系统配合
    └── 持续更新维护成本高

七、防火墙端口配置模式

7.1 防火墙工作模式概述

🔥 防火墙工作模式

防火墙端口可以配置为不同的工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场景和安全需求。

主要工作模式:

  • 路由模式(Routing Mode)
  • NAT模式(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Mode)
  • 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
  • 混合模式(Hybrid Mode)

7.2 防火墙端口配置场景

💡 分支机构防火墙配置

某单位总部与各分部使用防火墙通过ISP专线实现网络互联,各分部网络结构相同,防火墙统一配置为:1口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2口配置为互联总部。在这种场景下,各分部防火墙的两个端口配置NAT模式和路由模式最合理。

配置方案:

  • 1口(互联网接入):NAT模式
  • 2口(总部互联):路由模式

网络拓扑示意图:

graph TB I["互联网"] H["总部"] F1["分部1防火墙"] F2["分部2防火墙"] F3["分部3防火墙"] L1["分部1内网"] L2["分部2内网"] L3["分部3内网"] I -->|"1口
NAT模式"| F1 I -->|"1口
NAT模式"| F2 I -->|"1口
NAT模式"| F3 H <-->|"2口
路由模式"| F1 H <-->|"2口
路由模式"| F2 H <-->|"2口
路由模式"| F3 F1 --> L1 F2 --> L2 F3 --> L3 style F1 fill:#ffcdd2,stroke:#c62828 style F2 fill:#ffcdd2,stroke:#c62828 style F3 fill:#ffcdd2,stroke:#c62828

7.3 路由模式详解

路由模式(Routing Mode):

路由模式特点:
├── 工作原理
│   ├── 防火墙作为三层路由设备
│   ├── 每个接口有独立IP地址
│   ├── 参与路由选择
│   └── 转发数据包时修改MAC地址
├── 适用场景
│   ├── 总部与分支互联
│   ├── 需要路由功能
│   ├── 网络层次清晰
│   └── 便于管理和追踪
├── 优点
│   ├── 网络层次清晰
│   ├── 易于管理和故障排查
│   ├── 支持动态路由协议
│   └── 可以进行策略路由
└── 缺点
    ├── 需要规划IP地址
    ├── 配置相对复杂
    └── 可能需要修改路由表

路由模式配置示例:

! 防火墙路由模式配置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description "连接总部"
  ip address 10.1.1.2 255.255.255.252
  nameif inside
  security-level 100
  no shutdown

! 配置到总部的路由
route inside 192.168.0.0 255.255.0.0 10.1.1.1

! 配置访问控制策略
access-list INSIDE_TO_HQ extended permit ip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0.0 255.255.0.0
access-group INSIDE_TO_HQ in interface inside

7.4 NAT模式详解

NAT模式(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Mode):

NAT模式特点:
├── 工作原理
│   ├── 地址转换
│   ├── 隐藏内网地址
│   ├── 共享公网IP
│   └── 修改IP地址和端口
├── 适用场景
│   ├── 互联网接入
│   ├── 公网IP地址不足
│   ├── 需要隐藏内网结构
│   └── 提供额外安全层
├── 优点
│   ├── 节省公网IP地址
│   ├── 隐藏内网拓扑
│   ├── 提供额外安全性
│   └── 灵活的地址映射
└── 缺点
    ├── 增加延迟
    ├── 某些协议可能不兼容
    ├── 端到端连接受影响
    └── 故障排查较复杂

NAT类型:

NAT类型 说明 适用场景
静态NAT 一对一地址映射 服务器发布
动态NAT 多对多地址池映射 大量用户上网
PAT(端口NAT) 多对一,使用不同端口 最常用,节省IP
双向NAT 同时转换源和目标地址 特殊场景

NAT模式配置示例:

! 防火墙NAT模式配置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
  description "连接互联网"
  ip address dhcp
  nameif outside
  security-level 0
  no shutdown

! 配置PAT(端口地址转换)
object network INSIDE_NET
  subnet 192.168.1.0 255.255.255.0
  nat (inside,outside) dynamic interface

! 配置静态NAT(服务器发布)
object network WEB_SERVER
  host 192.168.1.10
  nat (inside,outside) static 公网IP

7.5 为什么选择NAT+路由模式

配置方案分析:

端口 连接对象 推荐模式 理由
1口 互联网 NAT模式 节省公网IP,隐藏内网,安全性高
2口 总部 路由模式 便于管理,支持复杂路由,易于故障排查

选项分析:

💡 选项对比

A. 都是路由模式

  • ❌ 不合理
  • 1口连接互联网需要NAT
  • 浪费公网IP地址
  • 暴露内网结构

B. 都是NAT模式

  • ❌ 不合理
  • 2口连接总部不需要NAT
  • 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 影响总部与分部的通信效率

C. 路由模式和NAT模式

  • ❌ 顺序错误
  • 1口应该是NAT,2口应该是路由

D. NAT和路由模式

  • ✅ 正确
  • 1口NAT:节省IP,隐藏内网
  • 2口路由:便于管理,支持复杂路由

详细理由:

1口(互联网接入)使用NAT模式:
├── 原因
│   ├── 公网IP地址稀缺
│   ├── 多个分部共享有限的公网IP
│   ├── 隐藏内网地址结构
│   └── 提供额外的安全层
├── 优势
│   ├── 节省成本
│   ├── 提高安全性
│   ├── 灵活的地址管理
│   └── 符合最佳实践
└── 实现
    ├── PAT(端口地址转换)
    ├── 所有内网用户共享公网IP
    └── 通过端口号区分不同会话

2口(总部互联)使用路由模式:
├── 原因
│   ├── 总部与分部是同一组织
│   ├── 需要直接的IP可达性
│   ├── 便于管理和故障排查
│   └── 支持复杂的路由策略
├── 优势
│   ├── 网络层次清晰
│   ├── 易于实施QoS策略
│   ├── 支持动态路由协议
│   ├── 便于监控和审计
│   └── 减少地址转换开销
└── 实现
    ├── 每个分部分配独立网段
    ├── 通过路由协议交换路由信息
    └── 防火墙作为三层路由设备

7.6 透明模式和混合模式

透明模式(Transparent Mode):

透明模式特点:
├── 工作原理
│   ├── 工作在二层(数据链路层)
│   ├── 不需要IP地址
│   ├── 对网络透明
│   └── 类似网桥
├── 适用场景
│   ├── 不想改变网络结构
│   ├── 快速部署
│   ├── 临时安全加固
│   └── 测试环境
├── 优点
│   ├── 部署简单
│   ├── 不需要修改路由
│   ├── 对用户透明
│   └── 快速实施
└── 缺点
    ├── 功能受限
    ├── 不支持NAT
    ├── 不支持路由
    └── 故障排查困难

混合模式(Hybrid Mode):

混合模式特点:
├── 工作原理
│   ├── 不同接口使用不同模式
│   ├── 灵活组合
│   ├── 适应复杂场景
│   └── 最大化灵活性
├── 适用场景
│   ├── 复杂网络环境
│   ├── 多种连接需求
│   ├── 渐进式迁移
│   └── 特殊业务需求
├── 示例
│   ├── 1口:NAT模式(互联网)
│   ├── 2口:路由模式(总部)
│   ├── 3口:透明模式(DMZ)
│   └── 4口:路由模式(分支)
└── 注意事项
    ├── 配置复杂度高
    ├── 需要仔细规划
    ├── 文档化很重要
    └── 需要专业技能

7.7 防火墙模式选择决策树

模式选择流程:

graph TB A["开始:选择防火墙模式"] B{"是否需要
地址转换?"} C{"是否需要
隐藏内网?"} D{"是否需要
路由功能?"} E{"是否需要
透明部署?"} F["NAT模式"] G["路由模式"] H["透明模式"] I["混合模式"] A --> B B -->|"是"| C B -->|"否"| D C -->|"是"| F C -->|"否"| D D -->|"是"| G D -->|"否"| E E -->|"是"| H E -->|"否"| I style F fill:#fff3e0,stroke:#f57c00 style G fill:#e3f2fd,stroke:#1976d2 style H fill:#e8f5e9,stroke:#388e3d style I fill:#f3e5f5,stroke:#7b1fa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