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 - 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

  1. 傳統問題解決的陷阱
  2. 什麼是設計思維?
  3. 五個階段的實踐
  4. 設計思維的優勢場景
  5. 設計思維的局限性
  6. 設計思維 vs 傳統方法
  7. 實際應用
  8. 採用心態
  9. 做出選擇

在產品開發領域,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最好的解決方案來自房間裡最聰明的人。工程師構建技術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東西。行銷人員推銷能賣出去的東西。高階主管根據直覺做決定。但如果最好的解決方案來自理解真正使用你產品的人呢?

設計思維挑戰了傳統的問題解決方法。它不是從技術或業務需求開始,而是從人開始。這是一種結合同理心、創造力和理性的方法論,以滿足使用者需求並推動業務成功。

傳統問題解決的陷阱

傳統產品開發通常遵循線性路徑:定義需求、設計解決方案、構建、發布、希望使用者喜歡。這種方法有幾個缺陷:

假設驅動:團隊假設他們知道使用者想要什麼,而不驗證這些假設。功能是基於內部意見而不是外部證據構建的。

過早關注解決方案:團隊在充分理解問題之前就跳到解決方案。這導致高效地構建錯誤的東西。

孤島思維:不同部門孤立工作。工程部不與行銷部交流。設計部不與銷售部交流。結果是碎片化的體驗。

害怕失敗:組織將失敗視為需要避免的事情,而不是學習機會。這扼殺了實驗和創新。

瀑布心態:即使在敏捷環境中,團隊通常也會考慮「第一次就做對」,而不是根據回饋進行迭代。

對於複雜問題——尤其是涉及人類行為的問題——這種方法是不夠的。你在沒有深入理解問題的情況下構建解決方案。

什麼是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創新方法,它從設計師的工具包中汲取靈感,整合人們的需求、技術的可能性和業務成功的要求。

它不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包含五個關鍵階段的迭代循環:

同理心:理解你為之設計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傾聽他們的故事,沉浸在他們的環境中。

定義:將你的觀察綜合成洞察。從使用者的角度而不是你組織的角度來定義問題。

構思:產生廣泛的可能解決方案。鼓勵瘋狂的想法。推遲判斷。在他人的想法上構建。

原型:快速構建你想法的低保真度表示。使它們足夠具體以便測試,但足夠便宜以便丟棄。

測試:將你的原型放在真實使用者面前。觀察他們如何互動。傾聽他們的回饋。了解什麼有效,什麼無效。

力量不在於嚴格遵循這些步驟——而在於擁抱這種心態:同理心勝過假設,實驗勝過完美,迭代勝過一次性解決方案。

五個階段的實踐

同理心:設身處地

同理心是設計思維的基礎。它意味著放下自己的假設,從使用者的角度體驗世界。

觀察:觀察人們在自然環境中實際如何使用產品。他們創造了什麼變通方法?他們在哪裡掙扎?什麼讓他們高興?

參與:直接與使用者交談。提出開放式問題。多聽少說。深入挖掘他們行為背後的「為什麼」。

沉浸:親自體驗問題。如果你正在為通勤者設計行動應用程式,在尖峰時段搭乘地鐵。如果你正在為教師構建工具,在教室裡待一天。

💡 同理心實踐

在設計醫院患者入口網站時,不要只在會議室裡採訪患者。去醫院探訪他們。觀察他們在處理壓力、疼痛和陌生醫學術語時如何與當前系統互動。這種背景是無價的。

定義:框定正確的問題

一旦你收集了洞察,將它們綜合成一個清晰的問題陳述。這不是關於你想構建什麼——而是關於使用者需要什麼。

一個好的問題陳述是:

  • 以人為中心:關注人,而不是技術
  • 足夠寬泛:允許創造性解決方案
  • 足夠狹窄:提供明確的方向

不好:「我們需要構建一個行動應用程式。」
:「忙碌的父母需要一種快速找到孩子真正會吃的健康餐選項的方法。」

第二個陳述打開了超越應用程式的可能性。也許是餐包服務、食譜推薦系統或社群平台。

構思:數量孕育質量

有了清晰的問題陳述,盡可能多地產生解決方案。目標是數量,而不是質量——至少最初是這樣。

腦力激盪規則

  • 推遲判斷:沒有想法太瘋狂
  • 鼓勵瘋狂的想法:突破性創新通常始於瘋狂的想法
  • 在他人的想法上構建:「是的,而且…」而不是「是的,但是…」
  • 保持專注:保持問題陳述可見
  • 視覺化:繪製想法,不要只是談論它們

⚠️ 常見構思錯誤

愛上第一個想法,讓資深人士主導對話,或過早判斷想法。這些會扼殺創造力並導致平庸的解決方案。

原型:使想法具體化

原型使抽象想法變得具體。它們不需要精緻——它們需要可測試。

低保真度原型

  • 紙質草圖
  • 紙板模型
  • 可點擊線框圖
  • 角色扮演場景

目標是快速且廉價地學習。構建測試假設所需的最小值。如果原型需要超過幾個小時才能創建,它可能太複雜了。

測試:學習和迭代

測試不是驗證你的解決方案是否有效——而是了解什麼不起作用,以便你可以改進它。

有效測試

  • 在現實環境中與真實使用者測試
  • 觀察行為,而不僅僅是意見
  • 要求使用者完成任務,而不僅僅是對設計做出反應
  • 將失敗視為學習
  • 根據回饋進行迭代

測試後,你通常會回到早期階段。也許你發現了新的使用者需求(回到同理心),或者你的問題陳述太狹窄(回到定義),或者你需要更多解決方案選項(回到構思)。

設計思維的優勢場景

設計思維在某些場景中表現出色:

複雜問題:當問題沒有明確定義並需要深入理解人類行為時。

創新挑戰:當你需要突破性解決方案,而不是漸進式改進時。

跨職能團隊:當不同的觀點需要朝著共同目標協作時。

面向使用者的產品:當成功取決於採用和使用者滿意度時。

模糊情況:當沒有明確的正確答案並且你需要探索可能性時。

設計思維的局限性

設計思維不是萬靈丹。它有局限性:

耗時:該過程需要在研究和迭代方面進行大量前期投資。如果你面臨極端的時間壓力,可能需要走捷徑。

需要認同:如果利益相關者期望立即解決方案或抵制實驗,設計思維就會遇到困難。

不適用於每個問題:具有明確解決方案的明確定義的技術問題不需要廣泛的同理心研究。

可能導致分析癱瘓:團隊可能陷入無休止的研究和原型製作而不發布。

ℹ️ 平衡是關鍵

設計思維在與業務約束和技術可行性平衡時效果最好。純粹的以使用者為中心而不考慮業務可行性會導致不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設計思維 vs 傳統方法

方面 傳統方法 設計思維
起點 需求 使用者需求
過程 線性 迭代
失敗 避免 擁抱
解決方案 一個正確答案 多種可能性
決策 自上而下 協作
驗證 專案結束時 整個過程中
關注點 效率 有效性

實際應用

考慮一家為自由工作者構建時間追蹤工具的公司:

傳統方法:構建競爭對手擁有的功能(計時器、發票、報告),添加一些獨特功能,啟動,並希望被採用。

設計思維方法

  1. 同理心:採訪自由工作者。在他們的工作日跟隨他們。發現他們討厭時間追蹤,因為它打斷了創造性流程。
  2. 定義:自由工作者需要一種在不打斷專注的情況下追蹤計費小時的方法。
  3. 構思:腦力激盪超越傳統計時器的解決方案——基於應用程式使用的自動追蹤、語音啟動記錄、一天結束時的重建。
  4. 原型:構建不同方法的紙質模型。創建一個在背景執行的簡單自動追蹤器。
  5. 測試:將原型提供給自由工作者。了解到自動追蹤感覺侵入性,但一天結束時的重建效果很好。
  6. 迭代:根據回饋改進重建介面。再次測試。改進。

結果不僅僅是另一個時間追蹤器——而是一個適合自由工作者實際工作方式的解決方案。

採用心態

你不需要嚴格遵循五個階段就能從設計思維中受益。真正的價值在於採用心態:

以同理心為先:在構建任何東西之前,了解你為誰構建以及為什麼。

擁抱模糊性:不立即知道答案是可以的。探索是過程的一部分。

偏向行動:不要過度思考。構建一些東西,測試它,從中學習。

快速且廉價地失敗:在容易修復的早期犯錯誤,而不是在啟動後昂貴時犯錯誤。

跨學科協作:最好的解決方案來自不同觀點的共同努力。

不斷迭代:第一個版本很少是正確的。改進來自持續的完善。

做出選擇

設計思維不是要取代傳統的問題解決——而是要擴展你的工具包。對於具有明確解決方案的明確定義的問題,傳統方法效果很好。但對於複雜的、以人為中心的挑戰,設計思維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替代方案。

問題不在於設計思維是否比傳統方法更好——而在於它是否更適合你的特定挑戰。如果你正在構建人們將使用的東西,並且成功取決於採用和滿意度,設計思維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框架。

從小處開始。選擇一個專案。在跳到解決方案之前花時間了解使用者。快速原型製作。早期測試。根據回饋進行迭代。你可能會發現,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方法比基於假設構建產生更好的結果。

產品開發的未來不是在效率和有效性之間做出選擇——而是為每個挑戰使用正確的方法。有時是傳統的專案管理。有時是設計思維。通常是兩者的混合。

重要的是將人類置於你過程的中心。因為最終,產品的成功或失敗取決於人們是否認為它們有價值。創造價值的最好方法是了解你為之創造價值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