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 CI/CD:持續卓越之路

  1. 軟體交付的演進
  2. 理解 CI/CD:不僅僅是自動化
  3. 企業 CI/CD 的關鍵實踐
  4. 建構你的企業 CI/CD 流水線
  5. CI/CD 流水線中的安全性
  6. 衡量 CI/CD 成功
  7. 常見挑戰和解決方案
  8. 入門:實用路線圖
  9. CI/CD 的未來
  10. 結論:持續的旅程

還記得部署軟體意味著在凌晨 2 點安排維護時段、召集整個團隊進行電話會議,並祈禱不會出問題的日子嗎?對許多企業來說,這在十年前還是常態。部署是罕見、高風險的事件,每個人都害怕。

然後情況改變了。像 Amazon、Netflix 和 Google 這樣的公司開始每天部署程式碼數千次——不是每年,而是每天。他們不僅速度更快,還以更少的事故交付更高品質的軟體。他們的秘訣?持續整合和持續部署(CI/CD)。

從矽谷的激進想法開始,現在已成為現代軟體交付的基礎。今天,CI/CD 不僅僅是關於速度——它是關於在商業敏捷性攸關生存的世界中,轉變企業如何建構、測試和交付軟體。

軟體交付的演進

軟體交付在過去二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轉變。理解這段旅程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 CI/CD 對企業成功變得如此重要。

瀑布時代:循序且緩慢

在 2000 年代初期,大多數企業遵循瀑布模型。需求收集需要數月,開發需要數季,測試在最後進行,部署是一個重大事件。以月或年為單位的發布週期很常見。當軟體變化緩慢且客戶期望較低時,這種方法是有效的。

但世界正在改變。網際網路加速了商業週期。行動應用程式創造了新的客戶期望。雲端運算使基礎設施可程式化。瀑布模型無法跟上步伐。

敏捷革命:迭代開發

敏捷方法論的出現是對瀑布局限性的回應。團隊開始以衝刺方式工作,每幾週而不是每幾個月交付可運作的軟體。這是一個巨大的改進,但問題依然存在:儘管團隊可以快速建構功能,將它們推向生產環境仍然緩慢且痛苦。

「最後一哩」問題變得明顯——團隊可以迭代開發軟體,但部署仍然是瓶頸。程式碼會堆積等待下一個發布視窗。整合問題會在後期浮現。敏捷的承諾受到部署現實的限制。

DevOps 運動:打破孤島

DevOps 的出現是為了解決開發和維運之間的脫節。核心洞察簡單但深刻:如果部署仍然是瀑布式的,你就無法擁有敏捷開發。團隊需要擁有從程式碼到生產環境的整個生命週期。

這種文化轉變需要新的實踐和工具。自動化變得至關重要。基礎設施即程式碼使環境可重現。監控和可觀測性成為首要關注點。而這一切的核心是 CI/CD——使持續交付成為可能的技術基礎。

timeline title 軟體交付的演進 2000-2005 : 瀑布時代 : 循序階段 : 每 6-12 個月發布 : 手動測試和部署 2005-2010 : 敏捷採用 : 迭代開發 : 2-4 週衝刺 : 部署仍然手動 2010-2015 : DevOps 興起 : 專注自動化 :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 CI/CD 流水線 2015-2020 : 持續一切 : 每天多次部署 : 自動化測試和安全 : 雲原生架構

理解 CI/CD:不僅僅是自動化

CI/CD 經常被誤解為只是自動化部署。雖然自動化至關重要,但 CI/CD 代表了我們思考軟體交付方式的根本轉變。

持續整合:內建品質

持續整合(CI)是頻繁合併程式碼變更的實踐——通常每天多次——到共享儲存庫中。每次整合都會觸發自動化建構和測試流程,提供快速回饋。

核心原則:儘早且經常整合。開發人員不是孤立工作數週然後面對整合地獄,而是持續整合他們的變更。這使整合成為非事件而不是危機。

CI 中發生的事情

  1. 開發人員將程式碼提交到版本控制
  2. CI 伺服器偵測變更並觸發建構
  3. 程式碼被編譯並執行單元測試
  4. 靜態分析檢查程式碼品質和安全性
  5. 結果在幾分鐘內回報給團隊

這個快速回饋迴圈在問題最容易修復時捕獲它們——就在引入之後。在提交後立即失敗的測試清楚地指向該提交是原因。三週後失敗的測試可能是由數百個變更中的任何一個引起的。

持續部署 vs 持續交付

這些術語經常被混淆,但區別很重要:

持續交付意味著你的程式碼始終處於可部署狀態。每個通過自動化測試的變更都可以部署到生產環境,但實際部署需要人工批准。這讓團隊有信心可以隨時部署,同時保持對部署時機的控制。

持續部署更進一步——每個通過自動化測試的變更都會自動部署到生產環境,無需人工干預。這需要對自動化測試和監控有極高的信心。

大多數企業從持續交付開始,隨著實踐成熟和信心增長,逐漸轉向持續部署。

graph LR A([💻 程式碼提交]) --> B([🔨 建構]) B --> C([🧪 自動化測試]) C --> D{測試通過?} D -->|否| E([❌ 通知團隊]) D -->|是| F([📦 建立產出物]) F --> G{持續
交付} G --> H{手動
批准?} H -->|是| I([🚀 部署到生產環境]) H -->|否| J([⏸️ 準備部署]) G --> K{持續
部署} K --> I style C fill:#e3f2fd,stroke:#1976d2,stroke-width:2px style I fill:#e8f5e9,stroke:#388e3c,stroke-width:2px style E fill:#ffebee,stroke:#c62828,stroke-width:2px

流水線:你的部署裝配線

CI/CD 流水線是軟體交付流程的自動化體現。把它想像成一條裝配線,程式碼從一端進入,可部署的軟體從另一端出來,每個階段都有品質檢查。

典型的流水線階段

  1. 來源:程式碼提交到版本控制
  2. 建構:程式碼被編譯和打包
  3. 測試:自動化測試驗證功能
  4. 安全掃描:偵測漏洞
  5. 部署到預備環境:程式碼部署到類生產環境
  6. 整合測試:驗證端到端場景
  7. 部署到生產環境:程式碼上線給使用者

每個階段都充當品質閘門。如果任何階段失敗,流水線停止並通知團隊。這防止有問題的程式碼向生產環境推進。

💡 流水線設計原則

設計你的流水線以快速失敗。將快速、高價值的檢查放在流水線早期。如果單元測試需要 5 分鐘,整合測試需要 30 分鐘,先執行單元測試。這為開發人員提供更快的回饋,並透過不在基本檢查失敗的程式碼上執行昂貴的測試來節省運算資源。

企業 CI/CD 的關鍵實踐

在企業環境中實施 CI/CD 需要的不僅僅是工具——它需要採用確保大規模品質、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實踐。

主幹開發

長期存在的功能分支是持續整合的敵人。程式碼在分支中存在的時間越長,它與主程式碼庫的差異就越大,整合就越痛苦。

主幹開發意味著開發人員在短期分支上工作(或直接在主分支上工作),並至少每天整合他們的變更。這使程式碼庫保持在持續整合的狀態。

功能旗標:如何在不破壞生產環境的情況下部署未完成的功能?功能旗標允許你將程式碼合併到主分支,同時保持功能隱藏直到準備就緒。這將部署與發布解耦,為你提供靈活性並降低風險。

自動化測試策略

自動化測試是 CI/CD 信心的基礎。沒有全面的自動化測試,你無法安全地頻繁部署。

測試金字塔

  • 單元測試(底層):快速、大量的個別元件測試
  • 整合測試(中層):元件互動測試
  • 端到端測試(頂層):從使用者角度的完整系統測試

金字塔形狀是有意的——你需要許多快速的單元測試、較少的整合測試,以及更少的端到端測試。這種平衡在保持測試執行時間合理的同時提供良好的覆蓋率。

⚠️ 測試陷阱

更多測試並不總是更好。設計不良的測試緩慢、不穩定或提供很少價值,會成為拖慢流水線的負擔。專注於測試品質和可維護性,而不僅僅是覆蓋率百分比。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手動基礎設施配置與 CI/CD 不相容。你需要可重現、版本控制的基礎設施,可以自動建立和銷毀。

基礎設施即程式碼(IaC)將基礎設施配置視為軟體。像 Terraform、CloudFormation 或 Ansible 這樣的工具允許你在程式碼中定義基礎設施,與應用程式程式碼一起進行版本控制,並透過相同的 CI/CD 流水線部署。

好處

  • 環境一致且可重現
  • 基礎設施變更像程式碼變更一樣被審查
  • 災難恢復成為部署操作
  • 擴展是自動化和可預測的

資料庫遷移

資料庫通常是 CI/CD 中最困難的部分。與無狀態應用程式程式碼不同,資料庫包含必須在部署之間保留的狀態。

基於遷移的方法:不是直接修改資料庫,而是建立遷移腳本,將資料庫從一個版本轉換到下一個版本。這些遷移是版本控制的,並在部署期間自動應用。

向後相容性:盡可能設計向後相容的遷移。這允許你在應用程式變更之前部署資料庫變更,降低部署風險並實現零停機部署。

監控和可觀測性

頻繁部署意味著你需要立即知道何時出現問題。全面的監控和可觀測性至關重要。

要追蹤的關鍵指標

  • 部署頻率:你多久部署一次?
  • 前置時間:從提交到生產環境需要多長時間?
  • 平均恢復時間(MTTR):你能多快修復問題?
  • 變更失敗率:有多少百分比的部署導致問題?

這四個指標由《加速》一書推廣,是軟體交付效能的強力指標。

✨ 高效能團隊

研究顯示,高效能團隊每天部署多次,前置時間少於一小時,在一小時內從事故中恢復,變更失敗率低於 15%。這些不僅僅是速度指標——它們與業務成果密切相關。

建構你的企業 CI/CD 流水線

讓我們逐步建構企業應用程式的生產就緒 CI/CD 流水線。

階段 1:原始碼控制和分支策略

一切都從版本控制開始。對於企業來說,這通常意味著使用 GitHub、GitLab 或 Bitbucket 等平台的 Git。

分支策略

  • 主分支:始終可部署,受保護免於直接提交
  • 功能分支:短期(最多 1-2 天),透過拉取請求合併
  • 發布分支:可選,適用於需要支援多個版本的團隊

拉取請求流程

  1. 開發人員建立功能分支
  2. 實作變更並附帶測試
  3. 開啟拉取請求進行審查
  4. 執行自動化檢查(測試、程式碼檢查、安全掃描)
  5. 團隊審查程式碼
  6. 變更合併到主分支

階段 2:持續整合

當程式碼合併到主分支時,CI 流水線自動啟動。

建構流程

# CI 配置範例(GitHub Actions)
name: CI Pipeline

on:
  push:
    branches: [main]
  pull_request:
    branches: [main]

jobs:
  buil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uses: actions/checkout@v2
      
      - name: 設定環境
        uses: actions/setup-node@v2
        with:
          node-version: '14'
      
      - name: 安裝相依套件
        run: npm ci
      
      - name: 執行程式碼檢查
        run: npm run lint
      
      - name: 執行單元測試
        run: npm test
      
      - name: 執行安全掃描
        run: npm audit
      
      - name: 建構應用程式
        run: npm run build
      
      - name: 上傳產出物
        uses: actions/upload-artifact@v2
        with:
          name: app-bundle
          path: dist/

這個流水線在每次提交時執行,為開發人員提供快速回饋。

階段 3:自動化測試

建構成功後,開始全面測試。

測試階段

  1. 單元測試:在建構期間執行(5-10 分鐘)
  2. 整合測試:測試元件互動(10-20 分鐘)
  3. 安全測試:掃描漏洞(5-10 分鐘)
  4. 效能測試:驗證效能需求(15-30 分鐘)
  5. 端到端測試:完整使用者場景(20-40 分鐘)

平行執行:平行執行獨立的測試套件以減少總流水線時間。循序執行需要 90 分鐘的流水線透過平行化可能在 30 分鐘內完成。

階段 4:部署到預備環境

一旦所有測試通過,應用程式自動部署到鏡像生產環境的預備環境。

預備環境目的

  • 生產環境前的最終驗證
  • 手動探索性測試
  • 在類生產負載下的效能測試
  • 與外部系統整合

部署自動化

deploy-staging:
  needs: buil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name: 下載產出物
      uses: actions/download-artifact@v2
      with:
        name: app-bundle
    
    - name: 部署到預備環境
      run: |
        aws s3 sync dist/ s3://staging-bucket/
        aws cloudfront create-invalidation --distribution-id $STAGING_DIST
    
    - name: 執行冒煙測試
      run: npm run test:smoke -- --env=staging

階段 5:生產環境部署

預備環境驗證後,應用程式準備好進行生產環境部署。

部署策略

藍綠部署:維護兩個相同的生產環境(藍色和綠色)。部署到非活動環境,測試它,然後切換流量。如果出現問題,立即切換回來。

金絲雀部署:首先部署到一小部分生產伺服器。監控問題。逐漸增加新版本的流量。如果偵測到問題則回滾。

滾動部署:一次更新一台伺服器或小批次。這在避免藍綠部署的基礎設施成本的同時最小化風險。

graph TB A([📦 新版本準備就緒]) --> B{部署
策略} B -->|藍綠| C([🔵 部署到藍色]) C --> D([✅ 測試藍色]) D --> E([🔄 切換流量]) E --> F([🟢 綠色成為待命]) B -->|金絲雀| G([🐤 部署到 5% 的伺服器]) G --> H([📊 監控指標]) H --> I{健康?} I -->|是| J([📈 增加到 25%]) J --> K([📈 增加到 100%]) I -->|否| L([⏮️ 回滾]) B -->|滾動| M([🔄 更新伺服器 1]) M --> N([🔄 更新伺服器 2]) N --> O([🔄 繼續...]) style E fill:#e8f5e9,stroke:#388e3c,stroke-width:2px style L fill:#ffebee,stroke:#c62828,stroke-width:2px

階段 6:部署後驗證

部署在你驗證系統健康之前並未完成。

自動化檢查

  • 健康端點回傳 200 OK
  • 關鍵使用者旅程成功完成
  • 錯誤率保持在可接受的閾值內
  • 效能指標符合 SLA

監控

  • 應用程式日誌中的錯誤
  • 基礎設施指標(CPU、記憶體、磁碟)
  • 業務指標(交易、使用者活動)
  • 使用者體驗指標(頁面載入時間、錯誤率)

如果任何檢查失敗,觸發自動回滾。

CI/CD 流水線中的安全性

安全性不能是 CI/CD 的事後想法——它必須整合到整個流水線中。這種方法稱為 DevSecOps。

左移安全性

「左移」意味著在開發流程中更早地移動安全性。安全檢查不是在生產環境部署前進行安全審查,而是在每個階段進行。

安全檢查點

開發期間

  • IDE 外掛程式在你輸入時偵測安全問題
  • 預提交鉤子防止提交機密資訊
  • 相依套件掃描已知漏洞

CI 期間

  • 靜態應用程式安全測試(SAST)掃描原始碼
  • 軟體組成分析(SCA)檢查相依套件
  • 機密掃描防止憑證進入儲存庫

部署期間

  • 動態應用程式安全測試(DAST)測試執行中的應用程式
  • 基礎設施掃描驗證雲端配置
  • 容器掃描檢查易受攻擊的基礎映像

機密管理

永遠不要將機密資訊(密碼、API 金鑰、憑證)儲存在原始碼或配置檔案中。使用專用的機密管理工具。

最佳實踐

  • 將機密資訊儲存在 AWS Secrets Manager、HashiCorp Vault 或類似工具中
  • 在執行時注入機密資訊,而不是建構時
  • 定期且自動地輪換機密資訊
  • 稽核機密資訊存取
  • 盡可能使用短期憑證

合規性和稽核軌跡

企業通常在需要稽核軌跡和合規性檢查的監管要求下運作。

稽核要求

  • 誰在何時部署了什麼以及為什麼
  • 執行了哪些測試以及結果是什麼
  • 獲得了哪些批准
  • 對生產環境進行了哪些變更

現代 CI/CD 平台提供內建的稽核日誌記錄。確保這些日誌根據你的合規性要求保留,並且是防篡改的。

⚠️ 合規性考量

不同產業有不同的要求:

  • 金融服務:SOX 合規性、變更批准流程
  • 醫療保健:HIPAA 合規性、資料保護要求
  • 政府:FedRAMP、特定安全控制

設計你的流水線以適應這些要求,而不犧牲敏捷性。自動化和稽核軌跡在這裡是你的朋友。

衡量 CI/CD 成功

你如何知道你的 CI/CD 實施是否成功?衡量重要的事情。

四個關鍵指標

基於《加速》一書的研究,這四個指標是軟體交付效能的最佳指標:

1. 部署頻率
你的組織多久將程式碼部署到生產環境一次?

  • 精英:每天多次
  • 高:每天一次到每週一次
  • 中:每週一次到每月一次
  • 低:少於每月一次

2. 變更前置時間
提交到達生產環境需要多長時間?

  • 精英:少於一小時
  • 高:一天到一週
  • 中:一週到一個月
  • 低:超過一個月

3. 平均恢復時間(MTTR)
事故後恢復服務需要多長時間?

  • 精英:少於一小時
  • 高:少於一天
  • 中:一天到一週
  • 低:超過一週

4. 變更失敗率
有多少百分比的部署導致生產環境失敗?

  • 精英:0-15%
  • 高:16-30%
  • 中:31-45%
  • 低:46-60%

業務影響指標

技術指標很重要,但最終 CI/CD 應該推動業務成果:

上市時間:你能多快向客戶交付新功能?

客戶滿意度:你是否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品質交付價值?

開發人員生產力:開發人員是否將時間花在有價值的工作上,還是與部署流程作鬥爭?

營運成本:你是否減少了手動工作和基礎設施浪費?

創新率:你能快速實驗和迭代嗎?

✨ 真實世界影響

在 CI/CD 方面表現出色的組織報告:

  • 部署頻率高 46 倍
  • 從提交到部署的前置時間快 440 倍
  • 平均恢復時間快 170 倍
  • 變更失敗率低 5 倍

這些不僅僅是技術改進——它們直接轉化為競爭優勢。

常見挑戰和解決方案

在企業中實施 CI/CD 並非沒有挑戰。以下是常見障礙以及如何克服它們。

挑戰:遺留系統

問題:現有應用程式不是為自動化部署而設計的。它們有手動配置步驟、必須手動執行的資料庫腳本,以及對特定伺服器配置的相依性。

解決方案

  • 從新應用程式開始,逐步現代化遺留系統
  • 建立包裝腳本來自動化手動步驟
  • 使用絞殺者模式逐步替換遺留元件
  • 為沒有測試覆蓋率的系統投資特徵測試

挑戰:組織阻力

問題:團隊對現有流程感到舒適。維運團隊擔心穩定性。管理者害怕失去控制。開發人員對新工具持懷疑態度。

解決方案

  • 從試點專案開始小規模
  • 用指標展示成功
  • 儘早讓懷疑者參與並解決疑慮
  • 提供培訓和支援
  • 慶祝勝利並分享學習

挑戰:測試自動化差距

問題:自動化測試覆蓋率不足使團隊害怕頻繁部署。手動測試成為瓶頸。

解決方案

  • 採用測試金字塔方法
  • 為新程式碼編寫測試(不要讓問題變得更糟)
  • 逐步為現有程式碼添加測試,優先處理高風險區域
  • 投資測試基礎設施和框架
  • 將測試作為完成定義的一部分

挑戰:流水線執行緩慢

問題:流水線需要數小時才能完成,使快速迭代變得不可能。開發人員等待回饋,上下文切換並失去生產力。

解決方案

  • 平行化獨立的測試套件
  • 對相依套件和建構產出物使用快取
  • 最佳化慢速測試或將它們移至夜間執行
  • 投資更快的建構基礎設施
  • 分析你的流水線以識別瓶頸

挑戰:配置管理

問題:跨多個環境(開發、測試、預備、生產)管理配置複雜且容易出錯。配置漂移導致「在我的機器上可以運作」的問題。

解決方案

  • 對環境特定配置使用環境變數
  • 將配置儲存在版本控制中
  • 使用配置管理工具(Ansible、Chef、Puppet)
  • 實施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 在流水線中驗證配置

💡 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你不需要在開始 CI/CD 之前解決所有這些挑戰。從你能控制的開始,展示價值,然後逐步擴展。完美是好的敵人——一個有效的基本流水線比一個永遠不會實施的精心計劃更好。

入門:實用路線圖

準備好在你的企業中實施 CI/CD 了嗎?這裡有一個逐步方法。

階段 1:基礎(第 1-4 週)

目標:建立基本自動化和版本控制實踐

行動

  1. 確保所有程式碼都在版本控制中(Git)
  2. 設定 CI 伺服器(Jenkins、GitLab CI、GitHub Actions)
  3. 建立編譯程式碼並執行單元測試的基本建構流水線
  4. 建立分支策略(主幹開發或 Git flow)
  5. 透過拉取請求實施程式碼審查流程

成功標準:每次提交都觸發自動化建構和測試

階段 2:自動化測試(第 5-12 週)

目標:透過全面的自動化測試建立信心

行動

  1. 稽核現有測試覆蓋率並識別差距
  2. 實施測試金字塔(單元、整合、端到端)
  3. 將測試添加到 CI 流水線
  4. 設定鏡像生產環境的測試環境
  5. 建立品質閘門(最低覆蓋率、無失敗測試)

成功標準:80%+ 測試覆蓋率,合併前所有測試通過

階段 3:持續交付(第 13-20 週)

目標:自動化部署到預備環境

行動

  1. 為預備環境實施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2. 建立部署腳本和自動化
  3. 將部署階段添加到流水線
  4. 實施資料庫遷移自動化
  5. 為預備環境設定監控和警報

成功標準:每次成功建構都自動部署到預備環境

階段 4:生產環境部署(第 21-28 週)

目標:實現安全、頻繁的生產環境部署

行動

  1. 實施生產環境部署自動化
  2. 選擇並實施部署策略(藍綠、金絲雀、滾動)
  3. 設定生產環境監控和警報
  4. 建立回滾程序
  5. 實施功能旗標以降低風險

成功標準:生產環境部署是自動化且低風險的

階段 5:持續改進(持續進行)

目標:最佳化和成熟你的 CI/CD 實踐

行動

  1. 衡量四個關鍵指標
  2. 識別並解決瓶頸
  3. 逐步增加部署頻率
  4. 減少前置時間和 MTTR
  5. 跨團隊分享學習

成功標準:指標和團隊滿意度持續改進

📝 適應你的環境

這個路線圖是一個起點,而不是處方。你組織的規模、文化、監管要求和技術環境將影響你的方法。關鍵是開始、學習和迭代。

CI/CD 的未來

展望未來,幾個趨勢正在塑造持續交付的未來。

GitOps:Git 作為真相來源

GitOps 透過使用 Git 作為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配置的單一真相來源來擴展基礎設施即程式碼。對生產環境的變更透過 Git 提交發生,自動化系統確保實際狀態與 Git 中的期望狀態相符。

這種方法提供:

  • 所有變更的完整稽核軌跡
  • 輕鬆回滾(只需還原提交)
  • 宣告式基礎設施管理
  • 開發人員和維運之間的關注點分離

漸進式交付

漸進式交付將部署技術與實驗和可觀測性結合起來。你不是一次部署給所有使用者,而是在衡量影響的同時逐步推出變更。

技術

  • 用於控制推出的功能旗標
  • 具有自動化分析的金絲雀部署
  • 整合到部署中的 A/B 測試
  • 基於指標的自動回滾

無伺服器和邊緣運算

隨著應用程式轉向無伺服器架構和邊緣運算,CI/CD 必須適應:

  • 部署函式而不是伺服器
  • 管理跨邊緣位置的分散式部署
  • 有效測試無伺服器應用程式
  • 最佳化冷啟動時間

結論:持續的旅程

CI/CD 不是目的地——它是持續改進的旅程。目標不是完美;而是進步。朝著更多自動化、更快回饋和更安全部署邁出的每一步都使你的組織更加敏捷和具有競爭力。

在未來十年蓬勃發展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夠快速、安全和持續交付軟體的企業。他們將在幾天而不是幾個月內回應市場變化。他們將快速實驗並從失敗中學習。他們將把軟體交付視為競爭優勢,而不僅僅是成本中心。

從手動、高風險的部署轉變為自動化、有信心的持續交付是具有挑戰性的。它需要技術變革、文化轉變和持續承諾。但回報——更快的上市時間、更高的品質、更快樂的開發人員和更好的業務成果——使它成為企業可以進行的最有價值的投資之一。

問題不是是否採用 CI/CD。問題是:你能多快開始你的旅程?

💭 最後的想法

「如果它很痛苦,就更頻繁地做,並將痛苦提前。」—— Jez Humble

這個原則抓住了 CI/CD 的本質。部署痛苦?更頻繁地部署,直到它成為例行公事。整合問題?持續整合,直到它不再是一個事件。通往卓越的道路是由頻繁的小步驟鋪成的——而不是罕見的巨大飛躍。

分享到